我校师生热切关注全国两会

时间:2025-03-07 访问量:

​3月4日、5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分别在京开幕。我校师生通过多种形式认真收听收看两会报道,关注两会动态,畅谈体会和对未来的期盼,表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两会精神,真抓实干、团结奋进,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学生工作处(党委学生工作部)处(部)长  李杨:2025年全国两会是在“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收官之年召开的重要盛会。聆听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关于教育、科技和人才的相关论述,尤其是“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目标任务,我倍受鼓舞,倍感责任重大。作为一名高校学生工作者,将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着眼深化“三全育人”,聚焦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特点和思想政治状况,围绕提高学生思政水平、心理健康品质、网络文明素养、文化品位等,探索建立时代新人铸魂资源共享机制,建立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各项任务同题共答机制,凝聚合力打造铸魂育人共同体,加快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通、内外畅通的时代新人培育新格局。

教务处处长  郑劼:2025年全国两会为地方师范类应用型高校指明了方向,让我深感振奋。政府工作报告中“分类推进高校改革”“优质本科扩容”“加快‘双一流’建设”等部署,不仅是对高等教育的高标准要求,更是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十四五”期间,我们围绕立德树人、产教融合、教师队伍建设等核心任务,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例如,与地方中小学合作实现课程衔接,与企业深入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取得显著成效。未来,我们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设置,打造特色专业;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创新合作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整体素质,引进优秀人才。我们坚信,通过这些努力,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音乐舞蹈学院党委书记  汪晓万:政府工作报告为教育事业描绘了宏伟蓝图,特别是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艺术教育的重视,让我倍感振奋。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报告中提到“加快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等内容为学院发展指明了方向。两会上和教育相关的新提法、新政策如春风化雨,激励着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夯实传统音乐舞蹈学科的基础,还要探索艺术与科技、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开发音乐创作工具、通过数字化手段传承民族舞蹈文化等。我们将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和行动,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优秀艺术人才,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龙飞: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聚焦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我们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动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落地落实,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杨智勇:全国两会在全国各族人民的热切期盼中隆重召开。作为思政课教师,我特别注意到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我校作为江西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牵头单位之一,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立足地方特色红色基因——方志敏精神,着力从开发梯度化校本教材入手,实现教学内容小学故事性浸润、中学体验性探究、大学理论性升华的有机衔接;利用方志敏故居、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群、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区域红色资源,设计“行走的思政课”跨学段研学路线,开展“大学生带小学生画红色地图”“中学生与大学生同台讲党史”等实践活动,形成“实践教学—课题研究—成果展演”的全链条育人模式,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思政育人体系,持续发挥学院在区域立德树人中的枢纽作用,以更高站位推进上饶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

科研与学科建设处副处长  刘华: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的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内容,擘画了教育强国与科技强国深度融合的发展蓝图,为高校科研与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学习后,我倍感振奋、深感重任在肩。科研与学科建设处将深入学习贯彻好全国两会精神,始终以学校“高质量发展、应用型转变、内涵式建设、契合性服务”发展为目标导向,推进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开展有组织科研,围绕“学科—平台—项目”践行科研育人,全力助推高质量人才培养。

招生就业处副处长  魏丽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的“更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优化就业创业服务,拓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渠道”等任务目标,让我深刻认识到高校就业工作需要不断改革创新。作为高校就业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我将深入学习领会两会精神,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采取行动。一方面,着力提升就业服务水平,依托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江西省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学校“5+2”就业之家等平台,借助新媒体技术,及时推送岗位信息,办好各类专场招聘;强化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升困难群体就业能力,实现服务从“普惠”向“精准”升级,助力学生在新业态中灵活就业。另一方面,大力拓宽就业渠道,与更多企业建立深度合作,科学运用企业反馈的学生实习、就业情况,反向推动教学改革,探索建立就业质量与招生计划、专业设置的联动机制,形成“招生—培养—就业”闭环,为实现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贡献力量。

图书馆资源建设部主任  孙晓:两会期间关于教育和文化事业的讨论让我深受启发。两会代表提出的“加强数字化服务创新”“构建特色数据库平台”等议题,让我深刻认识到图书馆在学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枢纽作用。我校图书馆近年来持续推进电子资源平台建设,但在特色资源挖掘上还需继续加强。作为馆员,我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以“服务育人”为核心,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资源共建为纽带,进一步整合地域文化、学科特色资源,构建开放共享的数据库,为师生学术研究提供更多的学术资源;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为深化全民阅读、增强文化自信贡献自己的力量。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教师  袁丽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深化“人工智能+”行动,推动算力、算法等关键技术攻关。作为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教师和青年党员,我深感责任重大,我将坚守教育初心,勇担立德树人使命,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以“人工智能+”行动为引领,助推科技创新突破,服务国家战略;积极融入学校学院重点工作,让更多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加速转化,助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  纪满辉: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建设,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性。作为高校美术教育工作者,在美术教育师范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更要引导他们深植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树立文化自信。报告中还提到要“加强美育工作,提升全民审美素养”,这让我对师范类美术教育的使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深入中小学美育一线,了解美育现状和需求。同时,积极探索通过数字化手段和跨学科融合,让美育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方法,让更多人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物理科学与智能教育学院辅导员  郑梦瑶:两会提到的“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建设目标让我心潮澎湃。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既看到教育改革的壮阔浪潮,更感受到肩头沉甸甸的责任。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更是提醒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喜怒哀乐,倾听他们的心声,用温暖和关怀解答他们的困惑。站在新的教育起点上,我将以两会精神为指引,用实际行动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创新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大势,陪伴学生成长,助力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中拔节成长!

法商学院2022级学生  袁梦:政府工作报告全面回顾过去,精准布局未来。2024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果让我深感振奋,教育成果鼓舞人心,国家奖助学金提标扩面、助学贷款提额降息,惠及众多学子,让我们能更安心地追逐梦想。以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建设目标,激励着我们大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探索前沿知识,努力提升创新能力。在校园里,我们是知识的学习者;走出校园,我们就是时代的建设者。作为青年学生,我会积极响应国家对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号召,关注社会热点,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用青春力量为国家发展注入新动力。                                 

文化旅游产业学院2021级学生  胡月:观看全国两会开幕直播后,我精神振奋充满干劲。我特别关注到两会中关于文旅产业提质升级、推动“文旅+科技”“文旅+数字”融合等内容,这让我对所学专业的前景充满信心。两会代表热议的“数字文旅新业态”,正是我们课堂上反复探讨的课题;热议的“非遗活态传承”,也让我联想到在校期间参与过的各类基层实践活动中,通过短视频直播、文创IP开发,推动更多的非遗作品、传统技艺被年轻人看见。这些实践让我真切体会到,文旅产业的创新需要既懂文化内涵、又掌握数字技术的“新文科人才”。作为青年学生,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以实干和担当回应时代的呼唤。

数字技术应用产业学院2022级学生  黄钰珀: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加强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推动教育智能化转型,正是我所关心和期待的。作为数字技术应用产业学院的学生,我们不仅是科技创新的受益者,更是未来的参与者,肩负着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的责任。在日常学习中,我深刻感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它为我们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高效的学习方式。我坚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将迎来更加公平、个性化和高效的时代。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以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党委宣传部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