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与环境生态学有什么关系?”在《环境生态学》第一堂课上,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青年教师张洲抛出的这个问题,一下子让全班同学进入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等的反思之中。
将疫情形势、战疫故事等思政元素融入线上教学,只是该学院疫情期间课程思政教学的一个缩影。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学院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思想实际,深入挖掘运用疫情鲜活素材,积极构建线上线下思政育人工作矩阵,做好特殊时期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
拓展思政工作“云”路径
疫情期间,面对居家在线学习的大学生,如何把线下的思政教育融入“云端之上”, 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有了自己的答案。
运用好“云班会”。 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四个年级有19个班级1050名学生。为把教育部、省教育厅、学校关于防疫的相关文件要求传达给每一名学生,引导学生在逆境中培养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感受战“疫”的中国力量,学院领导分头带领65名教师走近一线,沉入到各班级QQ群、微信群,共举办了“抗击新型肺炎疫情,停学不停课”“从全国抗疫中感受中国力量”“全国同上一堂思政课课班级大讨论”等30余场战疫“云班会”。
讲好战疫故事。疫情不能只是疫情,它还是思政资源。学院通过自有微信公众号“饶师有化说”,组织人员收集战疫中“人点亮人、人温暖人”的英雄事迹、感人故事,编写发布了“化环学子与您同在”“化环教工党员在行动”“用青春奏响战‘疫’的凯歌”“武汉加油,我们在春天等你”“疫情防控日志”“致敬,逆行者”“逆流而上的90后”“疫情防控绷住劲 学习锻炼用对力”等20余篇原创文章,这些抗“疫”作品,在感动同学的同时,也让他们从中有了一次思想的建设、认知的刷新和心智的成长。
打造云端课程新内核
当疫情与教学相遇,疫情自然成了课程资源。学院第一时间出台了《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教研室定期组织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每位教师认真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程教学,使专业课程变成融入思政教育的“师生共修”课。
叶青教授主讲的课程是《分析化学》。在这门课的导论课上,她提出了“分析化学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分析化学知识在新冠肺炎病毒检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化学从业人员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等一系列问题,鼓励同学们积极探讨分析化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她告诉同学们,要充分认识到化学从业者的使命与担当,秉持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在分析化学相关领域作出自己的贡献。
余乐书教授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讲授中,引入了科学家牛顿在17世纪英国瘟疫隔离期间,坚持学习,发现万有引力、微积分的故事,鼓励同学们珍惜眼前时光,夯实专业基础,把握人生方向。
线上教学开展以来,战“疫”中传承发展的中国精神、上下一心凝聚的中国力量、“云监工”下与疫情赛跑展现的中国速度,以及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医护人员、青年志愿者等战疫楷模,都成了各专业教师课程的新内核,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心里。
凝聚抗疫先锋力量
2019年12月,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成立了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干部组成的100余人的方志敏先锋队。疫情期间为发挥好先锋队的先锋示范作用,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把党组织建设延伸到云端,强化对党员学生的教育。
在学院党总支的组织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重要回信精神、学习“爱国、创造、清贫、奉献”的方志敏精神等专题党日活动在“云端”开展,引导党员学生们率先垂范,主动承担疫情期间班级防控相关任务,积极投身疫情防控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词。
疫情期间,16化(4)班学生林珂第一时间到家乡萍乡安源区村委会报到,积极配合村干部开展防疫知识宣传;17化(1)班学生金奎光自愿参与到沈阳市和平区防疫工作中,自掏腰包为在路边等车未佩戴口罩的乘客发放口罩,提醒大家做好防护;18化(1)班学生黄建国,积极配合当地居委会排查武汉及其外来人员,向居民群众科普相关防疫方法……他们在不同岗位,以不同形式支援着防疫第一线,用自己的责任担当彰显青春本色,传递着先锋正能量。
(党委宣传部 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