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中(1)校友周仁

时间:2021-09-27 访问量:


周仁生活照.png

 周仁,男,196711生,余干县人,正高级职称,江西省特级教师。19887上饶师专中文系毕业后于老区特困乡五雷初级中学任教,1992年调入余干县黄金埠中学,1997年至今一直在省级重点中学江西省余干中学任教。200811月被聘为中学高级职称;20131月被评为江西省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201612月被聘为中小学正高级职称,20189月被授予江西省第八批特级教师荣誉称号。2011年和2014年先后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写作教学专著《作文 思维的外衣·基础篇》和《作文 思维的外衣·发展篇》,2020年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写作教学专著《高中议论文写作指要及例析》。2008年和2013年先后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研究余干地方历史文化校本教材《理学及其余干之学》和《人文余干》。主持并结题省级以上课题3个,在中文核心期刊《语文建设》和语文专业期刊《中学语文》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我从山旮旯里走来

——周仁专业成长综述

余干中学   周仁

 关键词:目标  用心  心态

(周仁,男,生于196711月,19887月毕业于上饶师专中文系,20131月被评为江西省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201612月被评为正高级职称,20189月被授予江西省第八批特级教师荣誉称号。)

我出生于余干县五雷乡(现已合并到黄金埠镇)长岭村长源周家,那是一个非常偏僻三面环山的村庄。那里曾是余干县红色政权的发源地,是赣东北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光荣的革命传统在那朴实、淳厚的村民中一代代传承着。我88年上饶师专中文系毕业后回到了生我养我的老区特困乡五雷初级中学任教,那艰难的生活回想起来至今还心有余悸。不要说有什么物质享受,若是厨房里一日三餐提供的菜肴多点油腥就算是美味了;精神生活简直就是空白,就算是想看上一场电影也成了奢望;更可叹的是每到晚上九点后就会熄灯,只能点上煤油灯继续完成一天的工作。我的教学生涯就是从这样的环境中开始艰难跋涉,我的教学事业就是从这里开始了零的起步,并坚定地一步步向前迈进。也就是那样的艰难环境造就了我,我有了更多可以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每天中饭过后雷打不动的蝇头小楷及颜真卿的正楷练习成了我打发时间的最好方式;尽管书籍不多,但此时《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等教学业务杂志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有的是时间可以静下心来认真研读、品味,这也为后来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得刚开始担任初一⑵班语文课及班主任工作时,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双眸,心里潜在的一股责任感油然而生。但给我当头棒喝的是班上竟有将近一半的同学听不懂普通话,面对此情此景,我无语,只有从零开始。差不多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要求拼音过关,并由此一步一个脚印,在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田里播下了一粒粒鲜活的种子。初为人师的我既感到了肩上责任的重大,更感到了为人师的不易,如何尽自己所能最大限度上好每节课成了自己追求的目标。

尽管三尺讲台并非自己最初的梦想,但当你踏上了这神圣的讲坛时就要对得起这份职业,就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要对得起学生的期盼,就要对得起家长的信任,更要对得起社会赋予的责任。记得在第二十二个教师节余干中学举行的座谈会上我讲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把教书当成事业来经营,我们将会收获无比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从教30多年来,我一直以此作为自己的追求,立足站稳讲台,站好讲台;站出风采,站出自己的人格魅力;把“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做家长放心的老师”当成自己终生无悔的事业去追求,去享受。回顾30多年的教学历程,如果还算取得了一些成就可以总结的话,我认为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目标、用心、心态。具体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自己的专业成长确定一个通过努力可以想办法实现的目标

1、教师的职业特点及成长之路。

韩愈早就说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师所面对的是一群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把这些知识很好地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教师要用自己的知识、智慧、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基于教师职业的这一特点,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不仅具有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应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及不同的课堂情境等相关的实践知识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等。

教师成长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外在的理论知识通过自己的反思转化为自己自觉的教学行为并通过它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学习 实践 研究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所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必须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要不断地反复地深入实践,因为“真正的名师是在学校里、课堂里摔打出来的”;还要善于研究,要走进教育科研,“只有踏踏实实地沉下去,才能潇潇洒洒地浮起来”,教育科研,是名师的发展之本;而教学反思则是在理论学习、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教学研究之后一种规律性理性总结,是教师的自我对话,是对自己的理论学习、教学及科研行为进行思考、审视、分析。教师应反思自己教了什么、怎么教的、教得怎样。

优秀教师成长的关键在“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是成为名师的基础和根本;完善自我、战胜自我是成为名师的关键;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是成为名师的永不满足的目标。所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做到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勤于反思。同时要处理好教育教学工作与教育科研的关系,在“教”和“研”的过程中探寻恰当的切入点和平衡点,若如此,“教”和“研”不但不会相互抵触,而且还可以相互兼容,互相促进,获得双赢。

2、根据教师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为自己确立不同的发展目标。

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提前为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好目标,有助于自身的专业成长。所谓目标就是对自己专业发展预期结果的一种主观设想,是对自己专业发展预期目的的定位,具有为实践活动指明方向的作用。从我自己这30多年的工作经历来看,有明确发展目标和盲从大众这两种工作态度获得的效果有天壤之别。如果我把自己这30多年的工作历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前20年属于没有明确发展规划的盲从随大流阶段,后10多年则属于有明确发展目标阶段。从88年大学毕业走上讲台后,只是把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成为家长信赖的老师作为理想,只知道兢兢业业备好课,上好课,至于自己想要什么,想要成为怎样的老师,根本没有概念。由于课堂效果较好,社会口碑不错,中考成绩与同类班比较有明显的优势,所以92年下半年调入余干县黄金埠中学任教;96年上半年,由于一次阴差阳错的授课,得到了当时余干中学教务主任汤主任和语文教研组长章老师的肯定,成为被推荐调入余干中学的人选,在97年下半年以授课和考试双第一的成就调入余干中学。就算是调入余干中学后,前10年也还只停留在把课上好让学生喜欢的层面,对自己的人生发展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直到2006年,已经进入了人生的不惑阶段,才突然意识到再这样浑浑噩噩下去,这一辈子很快就完蛋了,于是就产生了要做些什么的冲动。当时正流行开发校本教材,以深入挖掘地方优秀文化作为研究内容,于是就选取了余干历史文化名人明朝理学家胡居仁的“余干之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两年的不懈努力,2008年终于有了第一本正式出版的研究余干历史文化的校本教材《理学及其余干之学》的问世。经过了几轮完整的语文教学之后,越来越觉得作文教学重要,也越来越感到作文教学的艰难,而市场上又很难找到切合学生实际需要的作文教学指导用书,于是就萌生了编撰一本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表达交流”知识为依托的作文指导用书。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经过两年的伏案整理,以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优秀习作为范文的写作指导用书《作文  思维的外衣》于2011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之后在使用的过程中,有许多老师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为了使用更方便,于是对这本书进行了改版,分解为《作文  思维的外衣·基础篇》(高一年级)和《作文  思维的外衣·发展篇》(高二年级),分别为2013年和2014年出版。为了余干中学校庆90周年的需要,2013年出版了研究余干历史文化的校本教材《人文余干》。随着高考作文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作文教学也有了新的变化,于是在20209月就有了《高中议论文写作指导及例析》的问世。可以说从2006年至2020年,我这十几年的工作是高效的,之所以高效,我觉得应得益于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怎样达成这个目标,如何充分地利用时间,珍惜时间。所以,我也经常告诫身边的年轻老师,每一轮三年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专业发展奋斗目标,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一步步向自己确立的奋斗目标靠近。有了这样长年累月的积累,有了这样长年累月的奋斗,走向成功就是迟早的事。

二、简单做人,用心对待自身的专业发展

简单做人,说说很容易,但要做到的确很难,但如果你真能置身于简单的生活中,便能忘却许多工作中的疲惫,生活中的烦恼,便会少却种种纷扰和纠缠。用心做事,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执着,一个竭尽所能的过程。我认为若能生活在简单中,有利于减少外界的干扰,有利于静下心来用心做自己的事,有利于自身专业的长期规划与发展。

1、用心对待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和专业培训。作为一名教师,其专业素养不仅包括其所从事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还包括应对不同教育对象及不同课堂教学情境等相关的实践经验及其文化底蕴等。因此,要想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不但要深入学习“新课标”,认真学习学科前沿理论知识,更要积极投身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研究学情为抓手,不断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手段,不断积累课堂教学经验,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2、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参加教学研究活动,寻求一切可能参加各种教学业务比赛。教育教研是名师与普通教师(专家型教师与教书匠)的分水岭,除了要积极参考学校每周组织常规教研外,还要重视日常非正式的几种教研形式,比如问课(问自己授课的感受和得失,问同行对授课的看法,问学生上课的感受和收获等)、写教历(做到计划明确、针对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作出教学安排,如高三写作专题复习课、小说阅读专题复习课等)等,更要勇于参与并主持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可以探究先进的课堂教学理念,提升老师的专业修养,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形成高效课堂准备师资基础;通过课题研究可以对贴近课堂教学实际的一个个问题进行带有规律性的探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无论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能力,还是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及理性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像“如何引导学生读懂古代诗歌”“现代文教什么、怎么教”“作文课怎么上、如何讲评作文最有效”等等,这些既涉及到语文学科教学的方向性问题,也涉及到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个具体问题,如果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这无疑对提升教师的个人专业修养都是大有裨益的。并且,无论是撰写课题开题报告,还是课题阶段性小结;无论是课题教学课例的展示、评课,还是课题结论的得出、结题报告的撰写;无论是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还是课题结题材料的编撰都对课题主持人的专业理论素养、做课能力、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此外,不要放过任何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因为每一次展示课、示范课都能不同程度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尤其是层级较高的赛课,每一次参与,都是一次脱胎换骨。通过反复做课、观摩和评课,使自己得以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沟通,能不断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并不断提高自己对课堂的把控能力。特别是评课过程,专家的点评,看似三言两语,但往往能切中肯綮,能使自己明白课堂教学的优势和不足,找出差距,进一步明确自己提升的方向。

3、用暖心对待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必要的鼓励和表扬,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做学生的大伙伴。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关心、关注、关爱每一位学生,哪怕是一个微笑、一声暖语、一次表扬、一句鼓励,都是对学生的充分肯定。用心观察班上每一位学生,换位思考,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鼓励表扬,这不但能激励他们不断放大自身的优点,还能使他们想方设法克服自身的不足,砥砺前行,在学生心中播下温暖的种子。我觉得这也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该有的品质。2012届学生朱淑媛在《我眼中的周仁老师》中如是说:“我眼中的周老师更像是一棵大树,他的根深植于课堂,他的叶茂盛婆娑,他把一片片绿荫洒向学生的心田。在学习中,当我一次次陷入困境,孤立无援,悲伤绝望时,总有一个人给我鼓励‘向前看,不要在悲伤中徘徊,努力了就会有收获!’面对着他的微笑和他那赞许的眼神,总能让我找到前进的动力。”2009届学生张晓燕在《严师·益友》中如是说:“每次要写周记我都感觉很煎熬。但是,班主任的一次命题作文改变了我对写作的看法。那时正值初春,周老师要我们以‘校园春早’为题写一篇文章。让我意外的是,老师居然在一周后当众夸奖我的文章,说我把‘嫩叶’比作‘婴儿的肌肤’,能调动不同的感觉器官进行描写,给人以触感,很形象。其实我也就只是把自己的感受如实写出来罢了,他说有些时候写文章并不要求刻意追求辞藻的华丽,来源于生活中最真实的感受才能打动读者,让读者产生共鸣。这样的一席话可能对老师来讲只是一次简单写作经验交流,但是却让我领悟到写作的乐趣和真谛,从那时起,我不再害怕写作,哪怕自己写得不好,也是一种不错的表达自我、向他人倾诉的方式。”“由于爸妈长年在外,管教弟弟的责任自然落在我的肩上,高三那年学习压力有点大,再加上弟弟正处于叛逆期,所以好长一段时间我都不能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终于有一次,我被“老大”叫出去了,我以为他会责问我最近老不在状态,但是他对学习的事只字未提,只是安静地听我发牢骚。他的理解和宽慰让我很感动。从那时起,我在心里把他当成一个能聊心里话的朋友,不再是那个被我贴上‘严肃’标签的班主任。”2009届学生曹少年在《老周不老》中如是说:“班主任也有他的‘可爱’之处。在课余时间他会装作不经意地观察大家呈现的状态,到了高三第二个学期,班主任发现我们每天都苦着一张脸时,他竟然指挥班长在教室里贴‘今天,你微笑了吗’这样的标语,当时大家真心觉得这标语有点‘傻’,估计在全校范围内都不会被超越,不过每次看到又都忍不住笑笑。现在回想起来,那句标语其实真的很可爱。这么细心地注意我们的小细节,这也许就是班主任体贴学生的特殊方式吧!”2015届学生潘家兴在《我眼中的语文老师周仁》中如是说:“高一那会儿,自己仿佛在摇篮里,备受关照,晃啊晃就到了文理分科的时候。我分到了另一个群体,他依旧是语文老师。那是个很有压力的去处,在困难的境况里,我写了一封信向他求助。我一直相信老师会一如从前地在学习为人上指引自己。有一晚我们谈了许久,他给我鼓励。后来,他除了履行着老师责任之外还对我践行着无声的承诺。这过程中,我们说了许多师生之外的话题,从那时起,我心里默默地把他当成父亲。”

三、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

如果用心是侧重工作过程的话,那么,心态则是对工作结果所持的一种态度。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付出后的得与失,说起来容易,但要做到就真不易,尤其是在青壮年时期则是难上加难,但现实是如果你在做事的过程中老是患得患失,不但会错过很多机会,就算是快要煮熟的鸭子也可能会临时飞走,甚至就连向前的动力也会在一次次埋怨中丧失殆尽。有时埋怨越多,失落感就越强,特别是当你付出了许多汗水与艰辛而回报甚少甚至还会招来抱怨时,更会令人失落彷徨,甚至产生有没有必要坚持下去的动摇。每当这时,心中总会有个声音不断提醒自己:“成功向来只垂青于汗水和勤奋,要想事业有成,就必须要沉得住气,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特别是2015年参评特级教师在最后一关铩羽而归,当时听到消息时失落、苦闷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那种感觉简直用语言难以形容。但也正是那次挫败,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后,使我对成功有了新的认识,对得与失有了新的理解。十多年来,每当夜深人静,别人在温暖的被窝里进入梦乡,而我依然在书房中电脑前默默地向前爬行,靠的就是这种信念的支撑。